范迪安 徐龍森:傳統的迴響與當代的理想

2011-07-06 14:40

毫無疑問,全球化趨勢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於擁有自身悠久文化傳統的中國藝術家來說,這種挑戰是更為嚴峻的。擺在他們面前的任務具有明顯的雙重性,一方面,要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創造出具有當代文化屬性和視覺面貌的藝術,另一方面,需要從本土的藝術傳統中尋找藝術資源,使本土的藝術傳統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散發出創造的力量。這種藝術目標的雙重性也是觀察和認識中國當代藝術文化價值的重要視角。徐龍森,這位中國藝術家對於傳統與當代這兩個命題的認識,通過他的山水畫巨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分量的答案,使得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的本土性和當代藝術的跨文化性角度認識他的藝術創造所具有的文化精神。
一部中國的山水畫史即是一部壯觀的中國繪畫史。可以說,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視覺表達以及思維的覺醒是從山水畫開始的,在中國人心中,山水既是對自然山川景象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人居環境的再現,同時也是對宇宙空間和天地運行氣象的認知。更重要的是,中國山水畫是藝術家人格理想的象徵和文化精神的表達,反映了藝術家對自然生命的關切和對個人情懷的抒發。中國著名的儒家先賢孔子就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言,因此,在中國山水畫中,既可以看到中國博大豐富的自然景觀,又可以看到貫注其中的藝術家的精神指向。徐龍森的山水呈現了雄偉壯闊的視覺景觀,又擁有極為強烈的精神訴求,表達出一位當代藝術家繼承傳統而超越傳統的文化膽識。
徐龍森深知中國傳統山水畫所積澱起來的大量經典,在他開始以山水畫為主題進行創作時,他的目光超越了傳統山水畫已有的各種法則,直接追尋山水畫最本質的意義,那就是營造一種“天人合一”也即自己與大自然景象完全融合、精神得以皈依的整體情境。他藝術中鮮明的當代特徵是對不斷程式化了的山水傳統進行“破局”,同時朝向新的山水精神“開局”。他的“破局”與“開局”的機遇,就在於開放性的公共空間給予了山水畫發生學一輪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即是為自己的精神需求所畫,同時也為自己作品進入公共空間做出了策略性的思考。當他那些高達數十米的山水作品置入公共空間時,無論是東方的或是西方的,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都形成了一種強烈的陌生化效果,這種效果也給每一個觀賞者強烈的陌生化體驗。在他的山水巨作面前,觀眾與作品之間形成了對話,他的作品更與不同文化空間形成了對話。
徐龍森以“橫空出世”的方式出現,無疑是山水畫壇的一個意外,但對於他來說,卻是一種藝術修養的成果和藝術追求的邏輯發展。他常年閱讀歷代山水經典,目識心摩,在認識上直追山水畫精神的本源,他也不斷積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修養並思考世界藝術的創造規律,形成了開闊的文化視野和豐富的文化修養,所以,當他下筆之際,他能夠破除傳統山水畫的尺度、章法和筆墨形式,完全憑藉自我的充沛感性,在繪畫的過程中把握筆墨發展的契機,以極為強烈的直覺和投入山水懷抱的現場感一氣呵成,從而進入超自然寂靜的世界,以達到精神的淨化,實現新時代文明的黃鐘大呂、守正創新的博大氣象。
此次徐龍森山水畫歐洲巡迴展,即是其個人藝術的一次文化訪問,也是東方回應歐洲文明的重大文化事件,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兩大文明的遙相呼應、相互映照會給人們帶來意外的驚喜。


范迪安
中國美術館館長
2011年6月